手擎夜读>修真>洪荒时辰 > 第四百零三章 大乘佛教 野心勃勃
    佛门大兴之事呈现冉冉升起之态,那玄门首徒太清道德天尊老子,却是不想佛门坐大,于是让那截教首徒多宝道人入释为佛,借此分化佛门气运,*迫阿弥陀佛让出了那万佛之祖的位置,退居二线

    却不想,老子一番谋划,可谓是算无遗策,但即便如此,仍有一分遗漏落下

    却不想那多宝道人,盖因封神之时,通天教主被四位圣人联手欺压,以至于偌大的截教人才凋零,门人弟子不是上榜便是身死,亦或者被渡入西方

    多宝道人对那老子早就心存不满,不过其乃是圣人之尊,却是不敢口吐不满之意,对于老子让其判道入释一事,心中也存了报复心理

    盖因多宝道人身兼佛道之长,以此为主体,佛门吸收了截教教义,转化为佛法中佛门广大、普渡众生的理念,大乘佛法渐渐完善,就此现世释迦摩尼如来也成了大乘佛教教主

    从此释迦摩尼如来一身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连在一起,老子化胡为佛分走的气运终究还是回到了佛门之中佛门以此为凭,向老子索得了东进传道的开门砖,老子此举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,大大增进了佛门气运

    佛门大兴之势,已成定局,不可压制

    话说孔子开辟春秋阁,做了一方教主,只是底蕴不如其余大教雄厚,但是其冉冉而升的态势却是无人可及

    不久,儒门弟子曾子亦是羽化成仙,此人作《大学》与《孝经》,被儒门学子尊称为‘宗圣’

    儒门大兴之象初显,诸天圣人都被惊动

    天庭之主昊天玉帝心痒难耐,于是起了争夺天下的企图

    只是当时各种学派充斥,各行其道

    儒家崇尚《周礼》,认为人人安分守己,互相关怀,达至一个大同世界,就是仁

    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

    主张以礼义治国,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

    春秋战国时期,战争不断,民生困苦,道家认为人们必须放弃逞才、逞智、逞强、逞力、回归朴素、无知的境界,以无为治理天下,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

    墨家提出“尚贤”、“兼爱”和“非攻”,扶危救困,为弱小诸侯所喜,为大国所厌,奔走劳累,而不得一国青睐

    当时只有两种学说影响极大,被称之为‘显学’,就是儒家和墨家

    其余学说要么承载于一二人,要么受众面极小,难成气候